网站首页 |
分会介绍 |
组织机构 |
学术活动 |
国际交流 |
信息发布 |
通知公告 |
重要新闻 |
行业信息
技术前沿 |
评奖系统 |
项目实例 |
编辑出版 |
论 文 库 |
专家观点 |
轨道交通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信息发布
行业信息
通知公告
重要新闻
最热新闻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分
【宜昌】公交:发展BRT 助推
【北京市】编制电动汽车充电规程
对交通模型的数学思考
人民日报:"互联网+"让出行更
201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
全国最长(18米)纯电动公交车
广州交委发起关爱一线公交司机公
详细介绍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发布 >> 行业信息 >> 详细介绍
建党百年专刊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服务行业发展,发挥智库作用
作者: 来源: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成立于1912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工程学术团体之一,其前身是由中国近代杰出的土木工程师詹天佑创建的中华工程师学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成立至今已有109年的历史,先后由“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著名桥梁及结构工程专家茅以升、李国豪以及许溶烈、侯捷、谭庆琏、郭允冲等历任理事长,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图片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建设历程

回顾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09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1949年前后2大阶段5个时期:创建时期(1912—1949 年)、重建与开拓时期(1953—1966年)、基本停顿时期(1966—1978年)、组织恢复时期(1978—1984年)和改革与发展时期(1984—至今)。

图片

    创建时期


1912年1月詹天佑在广州约集同行,创立“中华工程师会”,詹天佑任会长,是中国第一个工程学术团体

同年,颜德庆、吴健在上海创立“中华工学会”,分别任正、副会长。

此时铁路工程技术人员较多集于上海,于是徐文炯等发起组织“路工同人共济会”。

这3个团体,虽名称和组织略有不同,但共同的宗旨是发展工程技术,广集工程人才,为国家建设服务,遂共同倡议三会合并组建新会,定名为“中华工程师会”。

1913年2月1日,“三会”领导在汉口开会做出合并决议,且暂以汉口为总会会址。

1913年8月,“三会”会员在汉口召开成立大会,公举詹天佑为会长,颜德庆、徐文炯为副会长,周良钦等20人为理事,共有会员148人。

拟定会章30条,规定宗旨为三大纲:一为制定营造制度;二为发展工程事业;三为力阐工程技术。并规定工作办法五则:一为出版以输学术;二为集会以通情意;三为试验以资实际;四为调查以广见闻;五为藏书以备参考。

1915年7月,鉴于“中华工程师会”名称太泛,为突出其学术组织的特性,乃更名为“中华工程师学会”。

图片

1918年,中国工程学会在美国成立,1923年移归国内。学会以联络各项工程人才,提倡中国工程事业,研究工程学之应用为其宗旨。

20世纪20年代,中华工程师学会和中国工程学会2个学术团体的宗旨与事业、会员构成与条件日益接近,于是,合并的呼声日益高涨。

1931年,中华工程师学会和中国工程学会正式合并组建“中国工程师学会”,同时做出决议:以我们最早创建工程师团体的1912年,为统一后的中国工程师学会创始年,先后举行了15届年会

1936年,由一部分土木工程师发起筹备成立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并于5月23日在杭州举行成立大会。成立后加入中国工程师学会,成为其专门工程学会之一。

在这一时期,虽然土木工程界建立了专门工程学会,但多数活动仍同中国工程师学会联合进行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工程师学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于1949年暂时停止活动。

图片

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是学术团体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中国工程师学会各个时期都非常重视这一工作。

1913年中华工程师会成立之初,当年年底即出《报告》1册;1914年改为《中华工程师会报》(月刊)。

詹天佑会长亲订征文条例并个人捐助办刊达5年。为统一工程名词,他还领导编成《新编华英工学字汇》于1915年3月印发。

1918年中国工程学会在美国建立后,即有正式出版物:《中国工程学会会报》(年刊),《中国工程学会月刊》《工程》杂志,《会务报告》《会员录》等。

193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统一后,继续出版《工程》月刊,至1941年共出版14卷,逐年出版。

1937年学会曾创刊《中国工程记数录》,记录中国铁道、公路、水利、电力、电信、机械、航空、自动机、矿冶、化工、工程教育、标准规范、测绘等重要工程项目;还编有《中国名人录》,1935—1936年编印专业参考书:《钢筋混凝土》《卫生暖气工程》《工程单位精密换算表》等。

图片

   重建与开拓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科学技术团体的活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科学技术社团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恢复与发展,土木建筑工程全面兴建,广大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工作者期望组织起来,交流经验,普及与提高土木工程技术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随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于1953 年恢复重建,学会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于1953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大会,并选举产生了以茅以升为理事长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理事会。

著名桥梁及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家茅以升同志连续三届当选学会的理事长,全身心投入学会的领导工作,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历史的传承、恢复重建和巩固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杰出贡献。

图片

这一阶段学会活动的中心是围绕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结合本学科的发展,组织学术报告与交流活动。特别是结合各届学会代表大会举办的大型学术年会,成为学会交流活动的一种有效的形式。

同时,学会各级组织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截至1966年,全国已有117个省、市级土建分会,土建会员发展到2800人,是学会建立初期会员数的近6倍

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会工作暂时停止。

图片

   基本停顿时期


1966—1976年这10年间,虽然学会国内活动全部终止,但在外事工作方面,还有一些国际联络工作需要以学会名义进行,主要由茅以升理事长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出面对外。

综观这一时期,学会的国内活动虽然停顿,而学会的国际交流在茅以升理事长的积极努力下,仍然开展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发挥了学会作为国际民间交往主渠道的作用,也为下一个时期学会的对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图片

   组织恢复时期


1976年,中国建设事业重新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学会工作获得了新生。

1978年3月18日,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会议推动了全国科技工作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学会活动的恢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统一部署下,全国性学会先后得以恢复。

1978年8月1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正式恢复活动,专业委员会和地方学会组织迅速恢复起来并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广大会员和土木工程科技工作者都以满腔热情投身于各项活动。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加快了建设的步伐,也给学会工作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活力,开创了新局面。

图片

学会恢复活动以后的六年间共召开了58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参加人数4713人,交流学术论文3949篇;举办了15次专业学习班,参加人数1891人。

同时,积极恢复和参加国际学术组织为其成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在“文化大革命”前就是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的成员组织,恢复活动后,积极加强与这些组织的联系,参加这些组织的学术活动。

1979和1980年,学会又加入了国际隧道协会和国际预应力协会,进一步扩大了同国际学术组织的交往。

同时,学会还和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家相关的学术组织建立了双边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六年来学会加强了与这些国际学术组织的联系,共组织参加这些组织的大会、年会和专题讨论会20余次,派出科技人员91人次,提交论文44篇。

图片

学会还积极推荐中国专家学者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职务,扩大中国影响: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担任国际桥协常设委员会委员,并列入该协会的名人录;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何广乾担任国际预应力协会副主席;西南交通大学高榘清1983年当选为国际隧协执行委员;还有卢肇钧等10名专家分别担任国际预应力协会和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所属各技术委员会的委员。

学术出版物是扩大传播学术交流成果的重要手段。《土木工程学报》是全国唯一的土木工程综合性学术刊物,于1980年5月复刊,按季出版,截至1984年12月,共出版18期。

刊登论文、工程报道及技术讨论文稿共178篇。学报选登论文的原则是反映中国土木工程的学术水平,着重实用,为四化建设服务。

图片

   改革与发展时期


1984年以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开拓前进阶段,1984年(第四届理事会建立)至1992年(建会80周年);巩固提高阶段,1993年(第六届理事会建立)至2002年(建会90周年);改革发展阶段,2003年(第八届理事会建立)至今(建会109年)。

图片

这3个阶段的发展概况如下:

一是开拓前进阶段,组织建设稳步发展、学术活动系列化制度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二是巩固提高阶段,提高“三力”(凝聚力、影响力、经济实力)是这一时期学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把“三主一家”,即学术交流的主战场、国际民间交往的主渠道、科学普及的主力军和真正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家,作为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

三是改革发展阶段,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打造科技工作者之家,充分发挥理事会的领导作用,建立跨部门(建设、铁道、交通)学会领导体制;强化基层组织与会员管理,巩固学会三大支柱体系(专业分会、学会会员和地方学会);充分发挥工作委员会的参谋指导作用;创立詹天佑基金,增强支持学会活动的经济实力;开展学术活动与专题研究,开辟学术交流的主战场;增强国际合作地区交流,开辟民间科技交往主渠道;推进教育改革及书刊出版,争当科普工作主力军;举办表彰与奖励及纪念活动等。

图片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组织框架和发展现状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现已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架构,拥有21个分支机构(包括19个专业分会和2个工作委员会)、1种综合性核心期刊和6种科技期刊;

加入了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ISSMGE)、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TA)、国际结构混凝土协会(FIB)、国际煤气联盟(IGU)、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UITP)、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会(ACUUS)7个国际学术组织

推荐专家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其中3人任国际组织主席职务);

先后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团体签订双边合作协议

参与编制国家及行业标准

成为首批团体标准研制试点单位,发布团体标准;

推荐优秀工程项目和技术人员参加国际奖项评选,提升了中国土木工程国际地位及影响力;

积极开展科技人才推荐工作,推荐了两院院士、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光华奖、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科学奖等候选人,实施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增强了学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图片

为继承和弘扬詹天佑先生爱国敬业、奋斗创新的精神,学会于1999年设立了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詹天佑大奖),每年评选一次,旨在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带动和引领土木工程的创新发展。

詹天佑大奖是经国家批准,建设部认定、科技部首批核准的科技奖励项目,得到建设部、交通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水利部、中国科协以及行业内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已经成为中国土木工程建设领域科技创新的最高奖项

学会具有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资格,先后有十多个项目经学会推荐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并有多项工程经学会推荐获得国际桥协杰出结构大奖。

此外,学会还设有优秀论文奖和高校优秀毕业生奖。

目前,学会拥有注册团体会员单位近1000家、个人会员近10万名

图片

学会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的一个重大建树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为此,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根据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要,汇聚专家智慧,在新的发展阶段,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推动土木工程建设行业向现代工业化、产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特别是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项目和课题研究、团体标准编制及管理、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政府部门中心工,服务于行业发展,服务会员需求,引领土木工程行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充分发挥了学会在行业中的学术引领作用和行业专家智库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学会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图片

展望

新的形势对学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拓进取,抓住发展机遇,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充分发挥学会优势,不断创新发展,为谱写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新篇章而努力奋斗,为土木工程科技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 地址:上海市吴中东路555号 电话:021-34771755 传真:021-34771750
运营管理:重庆市公共交通控股(集团)巴驿公共交通站场管理公司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329号 电话及传真:023-63816719 技术支持:光荣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