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为送脑瘫儿童上学,提前半小时上班
公交车司机,本来上班就早,在汽车一分公司有这样一位驾驶员,为了送一位脑瘫孩子上学,他坚持每次提前半小时上班,而且一坚持就是4年多。
2010年冬季的一天早晨5点,大连还笼罩在夜色中,大连公交集团凌水客运站406路车队司机张万君已经开始上班。当车辆前往始发站百合山庄途经红凌小区时,路边的一对母女引起了张万君的注意。原来,这位母亲正搀扶着残疾的女儿艰难走着。张万君见状便停下车来询问情况,了解到这位母亲要送脑瘫女儿去庙岭小学读书,就产生了恻隐之心。“大姐,你上车,我送你们。”张万君打开车门,一边让这位母亲上车,一边抱着她的女儿上了车。
“谢谢你。”这位母亲道谢着,张万君将她女儿安排坐在前排座位上。看她们坐稳了,便向庙岭小学驶去。到了庙岭小学附近,张万君又将她女儿抱下车,然后回到车上继续自己的工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一送就是几年。张万君开始是开着自己的三轮蹦蹦车在上班的路上,顺路送母女二人一程,后来三轮蹦蹦车被盗,他觉得帮人帮到半途,像欠了人家似的。后来,为了送她们,只要是自己当班,他都会跟这位母亲约好时间,提前半个多小时到达单位,然后开着公交车在前往始发站的路上接她们,就像第一次送她们一样。六点左右晃一下电话,她们就会出门坐车,省得孩子站久了受不了。
“你们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大连晚报社有这样一位摄影记者,虽然今年已经50多岁,却依然活跃在采访一线。更可贵的是,这位老记者从1993年到晚报社的第一个除夕夜开始,就在公交车上采访公交车司机,到今年已经18个年头。需要怎样的精神才能坚守18个除夕?我们一起听听大连晚报社首席摄影记者李传报的讲述。
我是1993年初正式从部队转业到大连晚报社的,也就是在这一年的春节,报社领导派我到当时的大连市第二公共汽车公司甘井子车场采访,我和公交公司的职工们度过了第一个除夕。
我还记得当时车场主任叫杜桐武,车场共有20路和6路两条线,6路是从甘井子至沙河口火车站,当日,记者乘坐6路车坐了一个来回,刊发了一组照片。因为当时6路是大连市公交系统一条主干线,也是当时大连唯一的一条全国文明公交线路,就是因为有了这条关于公交职工的报道,第二年除夕,当时的第二公共汽车公司党委书记徐慧珍便邀请记者除夕去他们公司采访。我在采访中发现了许多鲜活的人物,以及公交人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正因为他们当中的感人事迹感染了记者,和不同公交线的职工一起过除夕,便已成了一种习惯。这期间除了有三个除夕回山东探望老母亲以外,从1993年春节到2014年春节,我有18个除夕是和公交职工一起度过的。
这些年来,我见证过一对夫妻或父女俩、或母子俩除夕夜工作在一线上;见证过一位职工连续17年在除夕夜值班;见证过一位母亲连续两年在家中调好饺子馅送到女儿单位去;见证过多个小朋友不能和父母一起过除夕……职工们最平常的一句话就是“除夕在工作岗位上已经习惯了”。 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公交职工为了这座城市正常运转,放弃与家人团聚而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奔波忙碌。
记者在除夕之夜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记录他们的心声,弘扬正能量也是记者的职责所在,在这里,记者向全市的公交职工道一声:“谢谢了,你们辛苦了,你们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记者感言
其实,记者采访的好司机还有很多,他们的大爱至深的故事也讲不尽,在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平凡的岗位上,他们谱写出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但,无法否认,相对于他们的付出,公交车司机的辛苦仍显得太沉重:上下班时间不规律,吃饭不按时,长期开车如厕难,加上收入不高。在这样的工作中,他们却能以己所能帮助他人,温暖这个城市,他们是伟大的。
采访中记者也欣喜地得知,为保证驾驶员待班时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自2011年6月起集团公司在基层客运站创立了“职工休息室”,让职工在闲暇之余,可以在“职工活动室”上网,下棋,读书,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截至目前,公交集团共建立了21间职工休息室,今年,还将再建28处38间职工休息室,总使用面积约600平方米。而针对公交司机队伍中的贫困群体以及公交司机体检等,公交集团领导层已经在奔走,期待能解决这些公交人的现实困境。
(续完)
|